Web3 世界的 Google: The Graph

對開發者來說,區塊鏈技術的迷人之處或許不僅是「建造」(build),而是在打造產品的同時也在打造一個經濟生態。雖然「去中心化」是人們提及 web3 時最常給的特徵標籤,但我認為更迷人的是 web3 無所不在的誘因設計。
Yaniv Tal 與 Brandon Ramirez 過去曾在 API 開發工具公司 MuleSoft 共事,該公司後來被 SalesForce 收購。兩人之後又共同創立了資料庫公司 Datomic,可說是一直走在 API 及資料庫領域的道路上。2018 年,Tal 與 Ramirez 共同創立了 The Graph,一個去中心化的區塊鏈數據網絡。
若用非常簡化的方式理解區塊鏈,可以分成「後端」的資料層,以及「前端」人們使用的去中心化應用(dApp)。The Graph 是一個佈建在以太坊上的資料索引協定,價值在於加速前端應用的資料讀取速度,其基本的運作方式如下:
- The Graph 監聽以太坊上的交易事件
- 根據開發者佈建的子圖(subgraph,可以理解成一套資料擷取需求)抓取、清理、然後儲存資料
- 前端應用可透過 GraphQL 來查詢所需資訊
因此,一個 DeFi 應用可以透過 GraphQL 來快速地查詢所需的鏈上資料,而不用全部爬下來。知名區塊鏈遊戲(或稱元宇宙)Decentraland 的物品所有權資料也是透過 The Graph 爬下來的。進一步而言,協定的價值除了加速,還能標準化多鏈的資料查詢方式。
The Graph 目前被以太坊上許多知名項目所使用,這些項目包括 Uniswap、Aragon、AAVE、Gnosis…等,且每日的網路查詢量也不斷提升,2020 年每日查詢量已達 4 億次,到了 2021 年 5 月時已突破每日 8 億次,其中過半查詢量來自 DeFi 應用。
不過,上述的 The Graph 核心功能在 web2 時代並不罕見,讓它特別的是其本身也去中心化了。The Graph 的生態中有以下幾種角色,他們所使用的核心資源為加密代幣 GRT。
- 索引人(indexer):The Graph 的節點運行者,負責索引鏈上資料。必須質押 GRT 才可當索引人,但也因此有向使用者收取查詢費的權利。索引人也可質押更多 GRT 來提高自己被查詢市場發現的機率,藉此獲得更多查詢需求。
- 策展人(curator):為了加速子圖與索引人之間的索引效率,The Graph 設計了策展人這個角色。策展人可用質押 GRT 在子圖上的方式替索引人指路,未來則可從子圖的查詢收益中獲得分潤。由於人人都可創建子圖,策展人的風險就是押錯寶。
- 委託人(delegator):不須自己經營節點,而是質押 GRT 給索引人然後賺取一部分收益。
- 消費者(consumer):來查詢資料的使用者,可用 ETH 或 DAI 換成 GRT 後支付查詢費用。
The Graph 的核心功能使它經常被稱為「web3 的 Google」,但這比較像是方便理解的類比。由於 The Graph 是去中心化的協定,可以想成當中運行子圖的是上百個 Google,不再倚賴單一服務提供方。
此外,傳統的 API 服務沒有「市場」概念,當單一服務主體的規模越變越大後就會開始「尋租」。The Graph 的資料查詢市場是由上百個去中心化索引人網絡所構成,彼此之間互相競爭誰能用最低價格提供最好的查詢服務。
如同許多知名的區塊鏈項目,The Graph 不僅只是打造一個去中心化、有內在獎勵的經濟生態,更積極投資外部團隊,擴大其生態系的成長速度。短短一年多以來,The Graph 已投資將近 3 億美元給五個開發者團隊,其中包括知名的開源團體 The Guild。
為了讓手上有更多銀彈,The Graph 也開始透過向機構投資人籌資。例如,2022 年 1 月 The Graph 向 Tiger Global Management 以出售 GRT 的方式籌得 5,000 萬美元。這筆資金將用來投資歐洲與亞洲地區的開發團隊。
不少人仍熱衷於討論 web3 到底是真是假、或是有沒有帶來真正的商業價值,但不論如何,它們都與過往的商業行為截然不同,從產品設計、獎勵機制、籌資管道,甚至是籌資目的都很值得玩味。
勞力型工作者招募平台 Wonolo 完成近 1.4 億美元融資

長久以來,當提到人力資源領域的創新,市場目光較多放在瞄準知識型工作者、而非瞄準勞力型工作者的解決方案上。2020 年爆發的 COVID-19 疫情改變了這點。
微觀而言,知識型工作者能居家辦公是建立在勞力型工作者提供的最後一哩服務;巨觀而言,整體社會及產業的穩定運作也少不了勞力型工作者。
近十年興起的「零工平台」(如 Uber、Grab 等)替勞力型工作者帶來新的彈性與工作流動性,但僅限於特定服務領域,目前市場上並沒有一個主要的科技平台可廣泛地滿足物流、倉儲、餐飲、娛樂場所等行業的人力需求。
Wonolo 創立於 2014 年,創始團隊成員過去曾在可口可樂服務,深知勞力型工作者的重要性,以及大型企業在招募這類工作者時所遇上的痛點:效率不佳且沒有彈性。
七年多以來,已有超過 100 萬人透過 Wonolo 找到短期工作。COVID-19 疫情爆發前,Wonolo 主要服務的對象並非「失業人口」(unemployed),而是「就業不足人口」(underemployed)。客觀而言,就業不足指的是每週工時少於 29 小時;但對 Wonolo 來說,只要主觀認為「自己還可以賺更多」的人,都可算入就業不足人口。
COVID-19 疫情爆發後,除了原先的就業不足人口,還多了許多失業人口。有鑑於後疫情時代下勞動型態的改變,資本方對 Wonolo 這類新創開始投以關注,這也是 Wonolo 近期成功募得 1.4 億美元的原因之一。
Wonolo 的服務模式很簡單:企業主刊登人力需求、系統將前述需求資訊推播給合適的工作者、工作者應徵需求。相較於傳統的人力仲介公司需花上一週甚至更長的時間,Wonolo 強調透過它們的平台,雇主最快可在 4 分鐘內找到人。
不知道其他平台是否有類似的設計,但 Wonolo 有兩點設計讓我頗有印象。
首先,結束承攬關係後,企業主以及工作者雙方都可互評,而企業主更可挑選特定幾位工作者將其設定成「偏好對象」(preferred wonoloer),未來可搶先讓這些人看到自己刊登的人力需求資訊。
其次,多數零工平台會透過第三方背景審查服務來過濾應徵者,且多半會刷掉有前科記錄的人。Wonolo 同樣有類似機制,但額外成立了一個名為「前行之路」(Path Forward)的計畫。願意使用有前科紀錄的應徵者的企業主可主動加入該計畫,之後 Wonolo 就會媒合相關人力。
Wonolo 讓我想起 Uber 曾在 2018 年 10 月宣布推出一項名為 Uber Works 的人力仲介服務。
對當年正在如火如荼地準備 IPO 的 Uber 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合理的業務延展。不過,或許受限於當年戰線開太多以至於資源不足,Uber Works 的發展相當緩慢,並在 2020 年疫情爆發後隨著 Uber 集團縮編而被正式廢止。
上面這段故事再次演示了一個亙古不變的道理:巨頭公司確實可以做任何創新嘗試,但它不一定做得快、做得好,甚至這些創新嘗試往往是最先被捨棄的對象。
三個面向第一線工作人員的創新解決方案
在人力資源領域,除了徵才以外,管理以及留才也是重要環節,尤其當面對的人才類型為臨時工或排班等彈性工作者時,將面臨許多有別於知識型工作者的特殊問題。以下介紹三家從不同角度切入的新創。
時薪工排班 SaaS: When I Work
When I Work 成立於 2010 年,可能已經稱不上「新」創。由於經營時間久,累積的使用者數量也不少,迄今有超過 20 萬家公司使用過,管理過的時薪工人數也超過 1,000 萬名。
特別的是 When I Work 成立的前 11 年只融過 2,400 萬美元,並已是獲利狀態。近年來 When I Work 開始快速成長,創辦人透露成長幅度超過 35%,也因此它們決定接受 Bain Capital 投資 2 億美元,開始加速擴張。
When I Work 的核心是一套排班 SaaS,並從中衍生出其他常見功能,包括上下班打卡、請假、換班、即時通訊…等。當管理者排好班以後,時薪工會收到通知並拋回確認資訊。時薪工之間也可透過 When I Work 的私訊功能進行換班,並將換班資訊拋回給管理者確認。
如果公司還在用沒效率又容易掉球的溝通方式在管理班表,相信一定會很想使用 When I Work 或其他類似工具。
此外,透過 API 串接,When I Work 也可整合 quickbooks 等薪資軟體,同時可進一步分析每日/週/月的人力支出情形,並根據歷史紀錄來預測未來的人力需求。
修繕界的一站式管理 SaaS: Workiz
2015 年成立的 Workiz 有兩點特別之處:第一,它只瞄準鎖匠、水電、除草等居家修繕產業的業主,;第二,它協助管理的對象是修繕師傅,而不是一般的時薪工。
得益於 COVID-19 疫情後人們花更多時間待在家裡、進而產生更多修繕需求,Workiz 迎接了一波巨大的成長動能,並趁勢在 2021 年底完成創立以來最大一輪、金額達 4,000 萬美元的融資。目前 Workiz 有超過 10 萬名使用者,這些使用者(商家及師傅)總計服務超過 1,700 萬名的終端消費者。
由於面對的對象不是一般時薪工、而是修繕師傅,Workiz 除了基本的排班與通訊功能,還提供估價、開收據、存貨管理,以及客戶與銷售線索管理等偏 CRM 的功能。
除了上述功能,Workiz 近來的主打賣點是「自動化」,例如:當消費者來電或來訊詢問後自動將他與有空的師傅連結起來、完工當下自動開收據並且跟進消費者的付款進度、完工數天後自動發出客製化的評價邀請連結…等。
餐飲界的專屬社群平台:Seasoned
2017 年成立的 Seasoned 瞄準的領域是餐飲業這個兵家必爭之地,但卻採取了一個蠻有趣的做法:社群平台,並在一年多內完成總計 3,100 萬美元的融資。
簡單來說,Seasoned 就像一個專門為餐飲業打造的 LinkedIn,求職者可建立自己的個人檔案,店家可以在上面張貼職缺,雙方最後透過動態牆或主動搜尋等方式媒合。比較有意思的是求職者可以在上頭成立各式各樣的社團,討論包括稅務、工作福利、求職經驗談等內容。
Seasoned 的收費採雙邊模式。面向求職者的社群平台 app 為免費使用,面向業主的招募 app 則是付費應用。可惜的是我找不到招募 app 的收費標準為何。
如同絕大多數的美國新創,Seasoned 並非一開始就面向全美,而是於 2020 年先在達拉斯測試一年後才開始拓展營業區域。目前 Seasoned 的社群平台 app 有超過 25 萬名使用者。
Casana 靠一個可以測量心率及血氧的馬桶就募了 4,600 萬美元

2018 年成立的 Casana(正式公司名稱為 Heart Health Intelligence Inc.)迄今共募了 4,600 萬美元,旗下第一個研發中產品是一個可以測量心率、血氧、血壓的馬桶蓋:Heart Seat(心臟座椅)。
雖然不太有邏輯,但抱著「有人投資 4,600 萬美元總該有些什麼吧」的心態,還是試圖替這個馬桶蓋找一個解釋。
第一種解釋是「市場很大」。根據 MarketsandMarkets 的研究,2020 年全球遠距病患監視(remote patient monitoring, RPM)市場規模達 230 億美元,且 2025 年將成長五倍至 1,170 億美元,其中北美市場就佔了 728 億美元。
不過,這個解釋有點不充分,畢竟再怎麼需要監視生理數據,好像也想不到馬桶蓋的份上。關於這點,Casana 很有自信的給了第二種解釋:「馬桶蓋比你想像的還要特別」。我完全沒想過!
首先,遠距病患監視最大的問題是病患本人通常忘了測量,但再怎麼不乖的病患每天(或每隔幾天)總得上廁所吧?
其次,就算乖乖測量,不同的測量器具使用方式也會影響資料準確度。坐在馬桶蓋上還能多不乖?
最後,馬桶蓋是一個可以穩定、便利、非侵入且無袖帶的血壓測量工具,既準確又方便。
投資人 Morningside 盛讚這項產品:「我們投資由紮實科技支持的大膽想法。Casana 的這個馬桶蓋有機會改變人們監測心血管疾病的方式。」我很認真地再三確認他們沒有一個人是在開玩笑。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並希望獲得更多內容,歡迎透過下方表單訂閱《曼報》。每週出刊 1~2期,每期收錄我對科技、創新以及商業的觀察。
*訂閱採兩階段驗證,請至電子郵件信箱內收取確認信,若找不到則有很大機率進到垃圾信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