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趨勢 Scott Belsky

Adobe 產品長的 2021 科技趨勢觀察(上)

Adobe 產品長 Scott Belsky 自 2019 年起固定分享值得關注的八大科技趨勢。我很喜歡他寫過的一句話:「分享對趨勢的觀點是一種練習」。唯有心中抱有分析趨勢的課題,才會去做相對應的功課。因此,今年我首度嘗試將他的 2021 年趨勢觀察短文給「解壓縮」,除了替每一點趨勢補充更多內容,也加入了自己的想法。

一、逐漸擴散的去中心化概念

近年來因為區塊鏈的關係,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一詞廣受討論。區塊鏈網路是物理性去中心化的代表,例如從集中的資料中心變成分散的網路節點。非物理性的去中心化則沒有明確定義,但我認為可以用一句話來總結:「當網絡(network)取代平台(platform)」。

網際網路(internet)的崛起帶動了「平台」模式,每個平台都說自己較傳統服務提供者更加地「去中間人化」。我認為多數情況下,平台只是利用了軟體與網路的優勢,以更有效率且更可規模化的方式在扮演新的中間人。十年前人們認為 Amazon、App Store 等平台打倒了中間人、幫助業者更快進入市場,如今人們無不想擺脫它們的控制,不論理由是 30% 還是反壟斷。

比特幣利用加密貨幣吸引人們建構網路的手法刺激了市場的想像。如今,各式各樣的服務開始從投機項目的手法、或是歷史上出現過的使用者激勵方案中獲得誘因(incentive)設計的靈感,重新建立一套比平台還要更加去中間人化的服務。上述模式我稱之為網絡(network)。

例如,Belsky 在文章中提到、我也在去年電子報中分析過的去中心化人才媒合服務 Braintrust 就是一個標準案例。透過架構在以太坊上的加密貨幣 BTRUST,Braintrust 將獲取人才、鑑定人才、以及開發用才單位的工作交給使用者去做,由使用者們建立起人才媒合的網絡。

科技趨勢 Braintrust Resource Center
Image: Braintrust

二、教育就業一體化

對就業導向的教育新創而言,學生「就業率」這項指標越來越重要,因為當市場越競爭、服務提供者就必須越努力證明自己的價值。反之,就業平台為了提升媒合成功率,也開始先從較為周邊的領域提供教育內容。

不論是教育新創或就業平台,都一致往降低「學用落差」的方向前進,但都仍固守自己的事業本位。Belsky 觀察出了第三種模式:先協助使用者習得技能、再協助他透過該技能變現,最後平台才從中獲得利潤,並用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合體字「Eduployment」來稱呼上述這類同時提供教育(education)與就業(employment)服務的新創公司。

Nana 是 eduployment 的代表案例之一,著眼的市場痛點之一是美國的廢棄物問題,尤其是當中占比最高的電子廢棄品。Nana 認為之所以有這麼多廢棄的電子用品,是因為人們不知道怎麼維修,也找不到人維修。因此,Nana 決定提供免費教育訓練、教人維修洗衣機、電冰箱、洗碗機等家電,然後再讓習得維修技術的人透過其平台接維修生意。

科技趨勢 Nana nabs $6M for an online academy and marketplace dedicated to appliance  repair | TechCrunch
Image: Nana

不過,就業務來源而言,Nana 並非一個零工平台,其多數的訂單需求來自 GE、三星、第一美國家庭保修(First American home warranty)等大型業者。此外,Nana 的野心也不止於維修,未來將開始提供物聯網等新興家庭電子用品的教育訓練,使其培養的維修人員幫客戶升級居家環境。

Main Street 與 Nana 有異曲同工之妙。兩家都提供免費教育訓練,其中 Main Street 聚焦在居家修繕產業,且首先選擇了「刷油漆」這個看似不起眼、但在美國一年有超過 400 億美元市場的領域。MainStreet 下一個要發展的領域是「修屋頂」,同樣是個看似不起眼、但在美國一年有超過 470 億美元市場的領域。

Main Street 與 Nana 的不同之處在於變現方式。相較於 Nana 採用 Uber 模式、以平台的角色媒合供需雙方並從中抽成,MainStreet 採用 Shopify 模式,提供受訓完成的學員一整套「經商工具」,包括建立網站、SEO、預約系統、線上客服、數據後台…等,並按月收取固定費用。

三、新一代的社交應用

在美國 2020 年的反壟斷聽證會中,Google 的辯解我最不買單,而 Facebook 的辯解我則較能接受:「我們並沒有壟斷市場,而是處於不斷被挑戰的競爭狀態。」社交應用就是這麼一回事:人人有機會,但也人人無把握。因此,真的要從目前當紅的產品當中理出個「趨勢」我認為難度很高,頂多從中歸納出幾種近來較常被使用的「手法」。

第一個手法是「虛擬化身」(avatar)。Belsky 舉了一款目前只支援 iOS 的聊天/社交應用「ItsMe」為例,大為讚賞它的化身製作功能。我下載並把玩半小時後,相當認同 Belsky 的心得。ItsMe 的化身功能真的很細緻,可客製化的範圍很廣。

值得一提的是 ItsMe 中有許多化身客製選項必須消費「硬幣」購買,而硬幣的主要獲得管道就是邀請好友加入 ItsMe,或是認識陌生好友並與他聊上天。這些都是經典的使用者成長手段,但搭配精緻的化身系統一起使用就顯得很有說服力。

科技趨勢 Josh Constine - SignalFire on Twitter: "Itsme is dating in the multiverse.  I wrote about how it turns a selfie into a customizable avatar that you  video chat through https://t.co/syqjZdhE0e… https://t.co/8OYWZYbSl9"
ItsMe. Image: Josh Constine

第二個手法是「即時打字」(live typing)。為了進一步了解最近美國流行什麼聊天/社交應用,我在 App Store 免費下載榜上找到了「Honk」(按喇叭),結果發現當中竟然有一個功能同樣出現在 ItsMe 當中,那就是即時打字。

目前的主流聊天軟體都是把訊息打好後送出,都是把訊息打好後送出,頂多對方會看到點狀動畫、顯示你正在打字。在 Honk 與 ItsMe 中則是打字的當下訊息就立刻出現在對話框內,包括打錯字、往回刪除訊息…等動作皆一覽無遺。Honk 甚至把即時打字功能當成一個「賣點」在宣傳。

第三個手法是「閱後即焚」(ephemeral)。相較於上述兩個手法,多數人應該比較熟悉閱後即焚,因為它就是「限時動態」的精髓。此外,過去就有不少聊天應用導入類似功能,因此不算是特別新穎的手法。

不過,特別拉出來談是因為我認為閱後即焚與即時打字都是為了表達「臨場」,而「臨場」滿足的是年輕一代對「真實」的追求。精心推敲、甚至先在別處準備好才貼上的訊息與貼文都是假的,只有錯過不再有、或是在眼前即時演出的資訊才能讓人在虛幻的數位世界中感受到一絲真實。

第四個手法是「地理定位」(geolocation)。這又是一個更成熟的手法,但還是能發現新鮮玩法。我在 App Store 上找到一款有趣應用「Beer Buddy」(啤酒夥伴),顧名思義就是在地圖上找酒吧、即時看朋友正在哪裡喝酒,以及記錄自己在哪些地方喝過多少次的酒。

科技趨勢 Top 9 Best Beer Android Apps – 2021
Beer Buddy. Image: Android Headlines

十年前,大廠與新創都還在想辦法「利誘」使用者來幫忙補完地圖資訊;十年後,如何利用完備的地圖資訊來創造地理定位的社交體驗成為關鍵,且最好是找到具有商業潛力的社交場景,例如喝酒。

四、社群即服務

2019 年,時任矽谷知名創投 Andreessen Horowitz 合夥人的 Li Jin 發表了一篇我很喜歡的文章:《熱情經濟與工作的未來》(The Passion Economy and the Future of Work)。

科技趨勢 Opinion | NFTs: What Are You Paying for When You Buy a GIF for $25,000? -  The New York Times
Li Jin. Photo: New York Times

該篇文章認為「市集平台」(marketplace)是 2010 年後新一代網路盛世的焦點,透過結合網路、智慧型手機,以及軟體演算法,類似 Uber 這樣的平台大幅提升許多行業中的供需媒合效率,也造就了「零工經濟」(gig ecnomoy)盛況。

然而,市集平台只是新一代透過軟體與演算法驅動的中間人,零工貌似自主獨立,實質上仍遵循平台說了算的遊戲規則,也無從建立自己的熟客以維持競爭力。於是,新一代平台誕生了。相較於市集平台,新一代平台專注於協助使用者發展「自有」事業。若用零售業的語言來解釋,就像是 Shopify 協助使用者開自己的電商網站一樣。

Li Jin 稱上述新一代平台開創的商業機會為「熱情經濟」(passion economy),原因是這些平台多半瞄準內容、創意等創作者,協助他們找到粉絲、經營自己的品牌、最後將熱情給變現。例如,過去教育者只能將課程上架到 Coursera 等市集平台販售,如今可以使用 Teachable 等 SaaS 服務,從無到有打造自己的銷售網站。

2020 年,Teachable 被荷蘭線上課程大廠 Hotmart 以約 2.5 億美元的價格收購,產品副總 Sid Yadav 以及行銷暨成長副總 Andrew Guttormsen 相繼離職,並在之後共同創立了協助創作者建立自有社群的 SaaS 服務:Circle

Circle. Image: Circle

Circle 瞄準了一個多數平台都尚未認真投入的領域:社群。以線上課程為例,不論是將內容放上平台銷售,或是利用 Teachable 自建網站銷售,當想要認真經營學生社群的時候,通常只能使用 LINE、Facebook、Slack、甚至是 Discord 等現成服務。然而,上述服務都各有其限制或不足之處,例如:

  • 參與者可能不想帶入其他社群平台的帳號身分
  • 經營者無法全權掌握參與者的資料
  • 無法跟付費會員資料庫串接
  • 沒有社群成員等級制、付費解鎖、論壇…等功能

「經營自有社群」的概念並不新,因為在公開領域中獲取新使用者的成本越來越高,養出一批未來再利用成本低、甚至零成本的使用者將成關鍵。上述脈絡的更深一層意涵是市場上越來越難出現新的社群、社交、或內容場域等可以聚集大量使用者注意力的平台。Circle 則更進一步,認為創作者與品牌不應繼續遷就不合適的現成服務,應該使用專門工具來打造功能與體驗更好、變現能力更強、且更能掌握成員資訊的社群。Belsky 稱 Circle 這類新創為 CaaS:社群即服務(community-as-a-service)。

從市集平台(你上傳影片、YouTube 演算法決定分潤)到熱情經濟(自己的內容自己賣)到社群即服務,我認為一連串趨勢的背後都是在訴說同一個故事:當網路紅利不再、市場趨於成熟,創新的動力就是去分拆(unbundle)大平台。然而,比較辛苦的還是創作者,例如:昨日可以靠 YouTube 一站式地養家活口,明日只能把 YouTube 當成引流口了。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並希望獲得更多內容,歡迎透過下方表單訂閱電子報。每週二、三出刊,每期收錄 2~4 則我對科技與商業趨勢的觀察。

*訂閱採兩階段驗證,請至電子郵件信箱內收取確認信,若找不到則有很大機率進到垃圾信件了。